大家都在看
- Lv3
- Lv3
- Lv3
- Lv4
- Lv4
- Lv4
- Lv4
- Lv3
- 认证
- Lv4
- Lv5
- Lv5
- Lv4说起泰坦尼克号,一般人只会想起詹姆斯卡梅隆的电影版泰坦尼克号,这次我要说的则是音乐剧版的泰坦尼克号。葱头Lv42023-08-19
电影和音乐剧在1997年首映的,讲述了1912年当时世界上体积最大、内部设施最为豪华的远洋客轮,在驶向美国纽约的处女航途中撞上冰山沉没,船上2000多人最终只有705人生还的故事。
音乐剧版(之后简称“大船”)并没有电影中感人至深的爱情,也没有震撼的特效,只有二十多个演员表演出船上乘客的悲欢离合。
这个故事由于电影版火爆全球的缘故,所以剧情发展基本上都清晰了解,每个人登上船的时候都是充满希望的,尤其是下层船舱的乘客,确确实实是带着自己的“美国梦”,满怀希望,希望到美国这个新大陆寻找自己的新生活,渴望成功,渴望财富,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甚至,隔着人群(广州大剧院K区了解一下)都能够看到乘客们眼里的光。正正已经知道这群充满希望的人的结局,在上半场的演出中,他们有多充满希望,观众就有多难受。
上半场在渲染大船是多么伟大,多么豪华,多么坚不可摧,在其中还不乏中上层乘客的的宴会场景描写,奢华且充满欢乐。下层的人们互相诉说着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爱情,如何去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每一个角色都是鲜活的,正由于这种充满希望的眼里闪耀着光的形象,让观众们在上半场已经感受到丝丝的心疼,毕竟已经知道了他们的结局了呀。
但欢乐以及充满新希望的旅途中总有一些暗示,例如有电报提醒附近海域有冰山,在夹板值班的船员无法看清晚上的海域情况,船长为了满足船公司老板要尽早抵达目的地不断加快船速甚至超过船本体的承受限度等等。这些穿插在欢乐充满希望的上半场是多么的格格不入,也是为后面的悲剧剧情做出了铺垫。
下半场开始,船已经撞上了冰山,船员宣布了泰坦尼克号要沉了,曾经的欢乐希望,转眼已经变成了恐怖抑郁以及面临死亡的恐惧,人们纷纷向外逃脱。这时候,大部分男士选择牺牲自己,无论是上层抑或者是下层,都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孩子和妇女,与上半场反差越大,这令身为观众的我,越来越难受。
我情绪的爆发在梅西百货的老夫妻选择一起回到船舱一起死亡开始,这时候我已经忍不住自己的泪水,开始一直流泪(感谢广州大剧院戏剧群的姐妹们提醒我不要化眼妆),他们选择把机会留给年轻人,只因为他们的未来更有希望,老先生甚至希望妻子也能搭乘救生艇离开,但妻子最终选择与他一起赴死,一起喝下最后一瓶香槟,安静而从容优雅地等待死亡。死亡和海水,从来不能淹没他们的爱。
一般来说,音乐剧的群像观众都是模糊的,但是大船每一个角色都特别鲜活,有等待回去结婚的炉火小哥,可爱的电报小哥,充满喜感的中层乘客夫妇等等,演员通过了演出,把曾经存在过的人又鲜活地表现了出来。
最后,当大合唱sail on, sail on, great ship, titanic再次响起时,意义与开头完全不一样,开头是欢快的,悲剧却是悲壮的。回复赞 - Lv3随着一声声哀怨的秦腔,话剧《白鹿原》完美落幕。白嘉轩和鹿子霖从一头青丝腰杆笔直,到满头白发直不起腰,大祠堂仁义白鹿村的匾额从不可撼动到零落成泥,三个小时的演出,演员们将观众带回到充满悲情的白鹿原上,白鹿两家跨时代的分崩离析,是无数中国人、中国乡村,无法摆脱的宿命。珵Lv32023-08-17
族长白嘉轩,一个被黑娃称为腰杆太硬太直的“大家长”,用乡规族约约束着村民们的日常行为。每每鼓点响起,白嘉轩率领众人在祖先排位前跪拜,旁白是童声朗诵的乡约,幽暗的灯光打在祠堂的“仁义白鹿村”匾额上,庄严、肃穆。宗族制度在中国乡村绵延上千年,殊不知这僵化的制度行将就木,纵然有祖宗在天之灵的注目,有家规族法的约束,却依然无法阻止人的堕落与犯罪。
黑娃与田小娥的到来,打破了白嘉轩主持的仁义白鹿村的平静。由于田小娥的身世,白嘉轩不同意他们进村,不许他们祭祖。黑娃与田小娥只能住在窑洞中。随后黑娃随鹿兆鹏参加农业讲习所,回村造反,打碎刻着乡约的石碑。在白嘉轩看来,黑娃一身反骨,田小娥是红颜祸水,皆是不可容忍的罪恶。随后黑娃逃窜,田小娥被迫委身鹿子霖。鹿子霖更设计让田小娥诱骗白孝文。田小娥被鹿三所杀,又化身厉鬼附身鹿三。最终,白鹿原竖起一座镇妖塔,将烧成细灰的田小娥镇在塔下。
田小娥无疑是悲剧人物,也是大部分农村妇女的缩影。她有姿色,也有胆识,爱着黑娃,只想随着黑娃回村安家立业。却遭遇族长白嘉轩的拒绝,理由是她不是清白人家的女子。而为了救黑娃,被鹿子霖利用,被迫委身于他,是一位手无寸铁的无助女子在当时唯一的选择。被鹿三杀死后,她附身鹿三,一边发出毛骨悚然的笑声,一边控诉白鹿原族人的虚伪和丑陋。她不过是想如嫦娥奔月,却不曾想飞蛾扑火。镇妖塔落成,蝴蝶纷飞,在色欲面前,仁义礼智信皆是虚假,男人的堕落却道是女人祸水。仁义救不了世人,世人却拿仁义行不义之事。
随着革命如火如荼的发展,从军阀混战,到第一次国共合作,到抗战的全面爆发,再到解放全中国。当时的中国,各路人马异军突起,政党时而联盟时而互相残杀。白鹿两家的年轻一代也纷纷投入这场战斗。白灵与鹿兆鹏、鹿兆海兄弟的恩怨情仇,也裹挟着对革命理想的追求。鹿兆海因为加入gm党,而失去了白灵,白灵与鹿兆鹏因共同的革命追求结为夫妻。然而乱世不容得儿女情长,兆海死于抗战,白灵死在延安。而被鹿子霖陷害的白孝文,却成了gm党保卫团的营长。黑娃改邪归正,加入保卫团,又跟随朱先生读书,企图寻找到今后的正路。
可是,革命,始终是一群乌合之众的狂欢。他们假主义之名,耀武扬威,将刀枪指向昔日的仇敌。白灵希冀的“自由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世界”最终没有到来,乌托邦终将破灭。而如先知一般的朱先生,并没有料到他那个所谓的“政/z/m/主/广开言路”的政党,在夺取政权之后,对异见人士、地主乡绅大开杀戒。朱先生没有算到黑娃的死,也没有料到鹿子霖的疯。更没有想到,仁义礼智信没有了,革命理想也没有了,不要脸不要祖宗也不信主义的人掌握了生杀予夺的权力,扔掉了“仁义白鹿村”的匾额,祠堂里挂起了猩红的“公审大会”旗帜,以主义之名,对他人拿起了屠刀。
白孝文与张团长喝酒时说道“为了脸,为了不要脸……为了撕破脸再长一张新脸。”白孝文彻底地沦落,曾经的乡约族规对他已毫无震慑,而他更从未相信过哪个主义,见到gm党大势已去,便起义倒戈到gc党,成为了滋水县县长。而为了寻求正轨而努力蜕变的黑娃,终不敌不要脸的白孝文,最终死于白的阴谋。
白嘉轩和鹿子霖活到了最后,鹿子霖疯了,白嘉轩的腰更塌了。但见白嘉轩颤颤巍巍跌坐在被推倒的匾额边上,垂下他一辈子正直高傲的头。朝代变了,一代人也故去了,土地不过是你买来我买去,到底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有人不过是被历史的洪流裹挟着往前走,螳臂不能当车,终将在历史的车轮下粉身碎骨,万劫不复。
剧中的演员多是老戏骨,白嘉轩的扮演者蒋瑞征老师已经70岁,拿到这个角色时,已经66岁退休在家的他再次出山。鹿子霖的扮演者管越老师,也带着腰伤坚持巡演。年轻一代的演员也十分努力,角色的拿捏非常精到。配角也非常出彩,即使戏份不多,却也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冷先生的女儿说疯话,还有冷先生在日军飞机的炮火中为女儿配毒药的那一幕,凄苦无奈的小人物,只能在满目苍痍的宿命前投降。
虽有北京人艺版本的珠玉在前,陕西人艺版本的《白鹿原》却剑走偏锋,全程用陕北方言演绎,幽暗的灯光,悲怆的秦腔,将观众带回陈忠实先生笔下最真实的白鹿原。
剧中还起用了古希腊悲剧的歌队,一群陕北农民,他们从众,八卦,爱看杀头,爱看他人笑话。是鲁迅笔下麻木不仁的“看客”,是卑劣的国民性的真实写照。
非常感谢陕西人艺精心打造的话剧《白鹿原》,是陈忠实先生最认可的版本,也是最打动观众的宏伟史诗。全国巡演三百场,非常值得现场观看。回复赞 - Lv4一直很喜欢老港片,看着封面与剪辑片段猜测剧情,没想到完全没想到一条线,这部电影很有讽刺意义。刚出场就是刚正不阿的钟馗帮助弱小鬼收服收保护费的地头小鬼,惹来鬼判不满。剧情一再反转,阿妹只因地府掉下来个鸭子误摸,坠入爱河无法自拔,为求成眷属不惜求哥哥一起去偷生死簿。一向刚正不阿的钟馗怎么会答应呢?钟馗还是答应了。这是我没想到的,偷就罢了,被发现后与鬼判起了争执,动手险些落下风,阿妹告诉哥哥用火烧,一些生死簿无辜受“火刑”。鬼判进退两难,钟馗兄妹逃到阳间。阳间初遇,阿妹把因服务富婆却被其丈夫抓包即将被阉掉的鸭子哥救下。钟馗知道是鸭子后不允许妹妹继续胡闹,却遭到妹妹以死相逼,无奈只能应下。男主鸭哥一次次骚操作,阿妹告诉其阳寿将尽,他慌了,加以与阿妹谈论嫁娶之事,求阿妹篡改生死簿。阿妹同意了,却因此触犯天条。鸭哥后寻找道长帮助,并将钟馗兄妹骗到道堂......最终被鬼判抓到地府。结果三观端正的鬼判却与全剧价值观不符,被钟馗用斩鬼剑刺死,而恋爱脑妹妹与鸭哥竟然一起投胎终成眷属。写到这真想说一个句话“靠,真无语”。还有一段情色内容,更加凸显了鸭哥的职业鸭😢😢项凉嘉Lv42023-08-14回复赞
- Lv3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果真名不虚传,是我迄今看过的先锋剧中最有感触的。当然这也归功于黄磊和孙俪动人心弦的表演,何炅,杨乐乐等人令人发噱的表现。也或许是因为这出戏能留给不同的人不同的遐想与思考。起名废被注册了Lv32023-07-21
这是有新鲜结构的故事,讲述两个剧团在同一个场地排练。一个排《暗恋》,讲述一对一别多年的恋人暮年相会,令人唏嘘;一个排《桃花源》,讲述一个武陵的渔夫,逃避偷情的妻子及妻子的情人,寻访桃花源又回到现实中的故事。排演时有一个不知从何而来的女子,到处寻找一个叫刘子骥的男人。三条线索,每一条都自成一个故事,一个普通的故事,放在一起时,却成了《暗恋桃花源》。
寻
在两个剧团如火如荼的排演中游走的一个陌生女人,寻找那个曾在南阳街一起吃面的刘子骥,那样陌生得不知来处,那样近乎疯癫地追寻爱情,叫人想起《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可她找的真是爱情么?是,或许也不全是。她找的是南阳刘子骥,《桃花源记》中毕生寻访桃源而不得,自他之后无人问津的南阳刘子骥。
顿时幡然醒悟——那个女人如同幽灵般不断地飘荡在两个剧团之间,只是要不断地提点出那些寻找。
《暗恋》中江冰柳对云之凡多年的寻找,先是精神上的,后是行动上的。
《桃花源》中老陶对于幸福的寻找,先是逃避忘却,后是主动回首。
他们似乎都曾找到了,却又很快地失却了,像刹那弹指老的红颜,像转瞬已不在的青春。曾经拥有,更显悲凉。
他们外在似乎是寻找具体的人和事,其实却都是寻着一个梦,只有幸福没有悲伤,如同桃花源的一个梦。这才契合这出剧的主题——暗恋桃花源。
全剧的最后,陌生女人洒落了一地的花瓣——他们最终抓到的都只是已然飘落的桃花瓣,却早已不见了桃源。
梦
印象最深刻的台词是《暗恋》那半部戏中的,场景在刚结束抗战的上海,遥对着几十年前的月亮,氤氲美丽。云之凡和江冰柳一起荡秋千,云说:“看那水中的灯,好像……”江接口道:“好像梦中的景象……”
印象最深刻的场景亦是《暗恋》中,暮年的江从病床上站起来,走进他的回忆里,和云一起荡着秋千,却不断听到妻子江太太的话,他似乎一生都如同这个场景一般,做着过去的梦,过着现实的生活,在过去和现在,梦与现实的边缘徘徊。
《暗恋》的梦是过去。
《桃花源》中的老陶其实也一直在做梦。离开武陵前明知妻子春花和袁老板的情事,却自欺欺人,不断回避,即使两人已很明确地暗示他去死,他仍是抱着打大鱼的心情出门。到了桃源,见到了梦一般的地方,即使桃源中人不断告诫他不要回去,他仍是坚持要回去把妻子甚至把妻子的情人接到桃源去,过上幸福的生活。
《桃花源》的梦是未来。
现实是——这只是两个剧团排演的剧,不必当真,只有那个陌生的女人,在找寻那个刘子骥的梦。那是现在。
忘
“忘”是三个梦的关键词。
《暗恋》第一幕的时候,在上海,江冰柳便说,忘不掉战争,忘不了东北,如同忘不了与云之凡的相遇。——他果真牢牢地记了一生。
《桃花源》第二幕的时候,老陶去找桃源,叹息:“什么春花,忘了忘了!什么袁老板,忘了忘了!”——可是他最后却忘不了,硬是抛下了桃源回到残破的现实中去。
陌生女人,拉着人就问——刘子骥到底怎么了,难道他忘了吗?那年在南阳街,陪他吃了一年的酸辣面。——或许刘子骥是忘了,她却刻骨铭心。
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过去的美好,忘不了未来的梦想,忘不了现实的追寻。人总是这样子,越是下定决心想忘掉的事,往往是忘不掉的。
悲
有朋友说《暗恋》是悲剧,《桃花源》是闹剧,他们喜欢悲剧多过闹剧。我听到这话时有一种失落。——这低估了《桃花源》。
其实赖声川应该考虑到了很多人的低估,所以硬是在剧中让《暗恋》的导演批评《桃花源》说——你们排的叫什么喜剧,我看着只想哭。
有一网友说的不错:《暗恋》是历史,《桃花源》是寓言。
鲁迅更说的在理: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喜剧是把人生的荒诞展现给人看。喜剧其实是更大的悲剧。
《暗恋》的悲在于现实的残酷——现实的大环境使得恋人分离;阔别多年重新相会,各自已成家,岁月无法倒流,只能错着,继续向前走。
《桃花源》的悲却是人性和命运的残酷——老陶在武陵时,妻子偷情,他成了情感上多余的人;于是他寻访桃源。可是在桃源,相貌酷似他妻子春花及其情人袁老板的人仍是在一起,他本就是多余的人;所以他即使过得无忧无虑可以说比较幸福,仍是心有所憾,坚持要回去。回到武陵,纵然妻子早已改嫁袁老板且生活并不和睦幸福,他却仍无法插入这一对天天相互吵骂的人,他仍是多余。他从头至尾,逃避过,努力过,离开过,回来过,却到哪里都无法真的幸福舒心。所以他站在破布前回首的那个侧影,孤寂凄凉,深憾人心。
这就是人生。
外在,《暗恋》是悲剧,观众凝神屏息,黄磊的表演引人落泪;《桃花源》是喜剧,观众纵声大笑,何炅叫人捧腹。
两出剧同时排演,时而争吵,时而谦让,不断相互干扰,如同悲喜错杂的人生。
纪伯伦有本册子叫《泪珠与欢笑》,那是爱的感觉,亦是人生吧。回复赞 - Lv3一)早茶月光Lv32023-07-20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武陵人误入桃花源之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的具体地址后世之人或有考究,但桃花源的意象却不断被后人放大和丰富,是乌托邦,是理想家园?若不是《暗恋桃花源》,估计对于刘子骥这个寻找桃花源的践行者和终结者,我们都会毫无印象。今天,在一千七百年后的当代话剧舞台之上被多次提及,反而成了寻找的对象。
不得不感叹赖声川编导的强大和颠覆。《暗恋桃花源》中一静一闹、一悲一喜的两出戏,以戏中戏为我们讲了三段故事。刘子骥从未出场却贯穿始终,就像戈多一样被寻找、被等待。结局却一样,千年之前的他寻桃花源未果,千年之后的我们寻他也一样未果。
或许是因为之前看过92电影版,这次现场看除了孙莉的惊喜外,并没有第一次看时给我的震撼大,但好在它内涵丰富,值得一看再看。这部荒诞与悲情、泪点、笑点全在话剧,第一次看时确实很颠覆和震撼。
看时也纳闷,每次正入戏,为什么那个神秘女子总会喊着刘子骥,她真的见过刘子骥吗?他把江滨柳当成刘子骥,把顺子、保安大叔当成刘子骥,只记得那晚在南阳街上的一晚酸汤面.不禁又问刘子骥真的存在吗,若不存在,神秘女子究竟在寻找的什么?
(二)
两出戏三个故事看过,有疑问有体悟,想必你有他也有,毕竟它关照着你我现实生活,需要我们多角度发问与解读,当然这疑问与体悟也会逐生活阅历,情感认知的丰富而丰富。
《暗恋》里,二十年前,江滨柳信誓旦旦的对云之凡说我们总会相遇。二十年后遇见,病床上的江滨柳无不感慨偌大的上海他们相遇了,小小的台北却把他们难倒了。造化弄人矣。
二十年前,临行前,云给江写了好多信,算着时间送到他家,当时在一起,却想着日后分离,或许这就是一个预兆。只是预想的分离没想过竟然这么漫长。
“我推你出去走走吧”
“我不用,你不用管我”
“我推你出去走走吧”
“你不用管我,让我安静的待会儿”
“我推你出去走走吧”
……
这是江滨柳与江太太日常对话,从他们言语、推拉的撕扯间可知,江一直在拒绝、在逃避。很为这样的女人不值。一个和你生活二十年的男人,你关心他的冷暖,惦记他的吃穿,可他只允许和你的对话停留在生活琐碎之上。他可以和医院护士说说他的云之凡,可以登报找云之凡,却不允许你探究他的内心世界。你再多的关心对他来说都是一种打扰。我不想赞美江与云这段未尽之恋,只是埋怨对家庭、对妻子不负责的江滨柳丈夫。我所理解的婚姻,若没有我喜欢你恰好你也喜欢我的幸运,但最起码两人要在一个对话平台上,真诚以见。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谁都想要好,但你却不能因为情人没能成为爱人而拧巴一辈子,谁能保证你的云之凡步入婚姻后不会成为下一个祥林嫂。
《桃花源》中,编剧给人物的命名就将故事大纲敲定。老陶(逃也是桃),一个因为生理缺陷处处受媳妇挤兑、羞辱的男人,势必要逃离风骚多姿的春花(花)与有势利无担当的袁老板(源)间的勾当,被迫冒险去寻救赎。
“时间愉悦的过去了”,黑字白底的横幅飘过,看着老陶在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中悠然生活,我却高兴不起来。那横幅,像上访、像讨债、更像一种控诉,说触目惊心也不为过。
这出《桃花源》吵闹的几乎看不下去,多大的热闹就有多大的悲凉,编剧的强大就在叙事语言的回返往复和前后呼应。找到救赎的老陶回来要带着春花甚至袁老板一起去享受桃花源中的芳草鲜美。却发现,春花和袁老板的家依然鸡飞狗跳,虽然有了孩子,酒盖还是打不开,被子还是那个破被子,而现在又多了被嫌弃的孩子吵闹。而老陶,想回桃花源却已不得。
戏外,残弱的导演一直责怪江滨柳的状态不对,没有世纪孤儿的的那份清冷,云之凡也不是他所想的山茶花一样的姑娘。山茶花到底怎么样?他也不知道。
人生就是徘徊在得不到的痛苦和得到的空虚当中.为得到而追求,可具体追求的是什么,还真难明晰与界定。刘子骥是谁,是那夜在南阳街上和疯女子一块儿吃过酸汤面的某人,是江滨柳的没有和他走进婚姻的云之凡,是老陶的男人威严与自尊,是春花与袁老板的婚外情,是老导演山茶花样的初恋.刘子骥是谁,是戈多,是我们追求的归属、理想、物质、真诚与自由……,如央视记者满街追问“你幸福吗”一样,幸福是什么,如人饮水,令暖自知。刘子骥是谁,问自己。
ps: 有时,我们的三观不明晰。我们能原谅江滨柳长期的心里出轨,甚至遗憾他与云之凡未尽的爱,却鄙视春花与袁老板的偷情,同样是对婚姻不忠贞,为什么一个得到的赞美,一个却遭唾弃。真爱无疑充当了保护伞,婚姻给爱情让了位,但我也想问为什么春花和袁老板之间就不是真爱呢。回复赞 - Lv2你是否也有过那样一个难以忘怀的夏天?在茫茫人海中遇到那个让你相见恨晚的人,那时候你们可以在月色下荡着秋千,无话不谈,仿佛整个世界的糖都比不上你心中那一刻的甜蜜。然而这样的幸福却是如此短暂。迫于一些让人无奈的现实,刚刚到来的幸福不幸夭折,激情的电流戛然而止,生活又转向另一种平静。ikun-zCHIELv22023-07-18
或者你是否曾经向往并努力追求一种看似更美好的生活?在通过一些不正当手段达到目的之后,发现得到的一切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美好,而曾经拥有的“桃花源”却再也回不去了。
再比如,你记忆中可曾有过类似于“刘子骥”那样的人?他不一定和你一起去过“南阳街”,也不一定和你一起吃过“酸辣面”,甚至他只是他自己的“刘子骥”,在他眼里你是你,他是他,根本没有“你们”,更别说当初许下“约定在这儿说清楚”的诺言。
没错,整场戏看下来,我已经数不清自己笑了几次,但仔细想想,《暗恋桃花源》与其说是一部喜剧,倒不如用闹剧来形容更加恰当。而作为戏中戏的《暗恋》和《桃花源》,前者想必没有人会认为是一出喜剧,在我看来,看似搞笑的《桃花源》从其表现的内容来看则同样也是一部悲剧。至于贯穿整部剧的那个在舞台上蹦蹦跳跳,甚至有点不正常的女人所演绎的这个“寻找刘子骥”的故事则更是为这部剧阐明了主旨,奠定了基调。
毋庸置疑,这部戏的看点不仅仅在于内容,更有甚者把这部戏的成功统统归结于构思的巧妙。而在我眼里,任何脱离了内容的形式都是一纸空谈,毫无价值和意义。《暗恋桃花源》之所以会被奉为经典,原因的确有很多。若要我举出几个,我想大致有三点。其一,这与这部戏首演的时间有着不小的关系。在我还未出生的1986年,这样一部史无前例的舞台剧对于当时台湾人的意义或许可以被那个特殊的年代放大到远远超过一部文艺作品所能达到的极限。虽然我没法感同身受地体会这一切,但我肯定这部戏的编导赖声川已经把他所要表达的东西无失真地传达到了那一批特殊的观众心中。其二,让两部舞台剧同时展现在同一个舞台上也堪称为一个大胆的创举。一部是让人置身其中,引人追思的《暗恋》,一部是肆无忌惮地恶搞,不顾形象搞笑的《桃花源》。一幕幕场景轮换带来的视觉与情感上的冲击,以及后来两部剧在舞台上直接的交锋无疑是《暗恋桃花源》能维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源泉之一。其三,不得不说说的是《暗恋》、《桃花源》和《暗恋桃花源》的剧情。由于在前两个方面这部戏确实太出彩、太成功,以至于许多人都容易忽略其剧情本身所表达的东西。简单的说,整部剧由三个与爱情有关的故事组成,其中一个串联起了另外两个,使一个大舞台和两个“小舞台”浑然为一个整体。《暗恋》讲述的凄美爱情应该能勾起不少经历过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人的回忆。而《桃花源》则更容易让人对家庭伦理道德产生思考。至于那个寻找“刘子骥”的疯女人,必定也会引起许多有过类似情结人的共鸣。
其实,若是单单这三点就能概括这部戏,那它也不至于那么经久不衰,而是早就被如今挑剔的信息化时代所淘汰了。我并没有想把《暗恋桃花源》捧上天的意思,但有些东西之所以能被奉为经典,必定是有着具有强劲说服力的原因的,我辩抑或不辩它依然如是。
如果你有过那样一个美好的夏天,几十年后,当命运的时钟又转回到原点,那句“这些年,你有没有想过我?”想必也会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纵使还有半点期许得到肯定的回答,但你知道无论回答是什么都影响不了已经尘封多年的回忆。
如果你追随过让你失望的“美好生活”,咽下了自己酿造的苦果,请不要就此忘记。学着从中吸取教训,切勿好高骛远,好好珍惜眼前的生活,即使它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美好。
如果你还在寻找你的“刘子骥”,还在记挂着“南阳街”,回味着“酸辣面”,甚至坚守着某句诺言,那也千万不要像剧中那个游走在悲喜之间的女人一样。最好静下心来想想,谁才是真正属于你的“刘子骥”。或许他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在人生的舞台上,你我都如同那个精神恍惚的女人,寻找着心中的“刘子骥”。
穿梭往来于一幕幕悲喜之间,有时候,我们也像江滨柳,几十年的等待换来病榻前那一捧惋惜缘分作弄的十指相拥;有时候,我们就像云之凡,在现实和命运的牵引下绕了一圈回到原地,却发现已是沧海桑田,就连唯一留存的点滴回忆也泛起黄斑;有时候,我们就像老陶,往往在山穷水尽之时,才会等来柳暗花明,偶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还有时候,我们就像春花和袁老板,一心想寻找理想中看似美好的桃花源,殊不知那一切当它成真之后都仅仅只是一场幻梦。
谁都曾经暗恋过心中的“桃花源”!我猜想这应该是一条永恒的定律。之所以它能一直成立,个中缘由,也许只能用陶潜先生对他心目中“桃花源”的描述来解答——只一句“不足为外人道也”便道尽玄机。回复赞 - Lv5大庭家的怪胎不止大庭叶藏小饼张Lv52023-06-01
还有那些试图在现实中寻找乐趣的「我们」
·
音乐剧《人间失格》刚刚官宣的时候,我刚看完原书不久,被丧丧了事的文字劝退,时间临近发现正巧有空就收了票到现场。
🎵「只有我能审判我自己」,从第一首开始就被吸引住,飞太宰的气场太强了,白叶藏的脆弱敏感也表现得很细腻,中场休息的时候就和朋友说:开始期待白太宰和飞叶藏会是什么样的效果。
其实剧情的部分和原书关联性没有特别强,细节抓取的比较好,留下了比较有代表性的角色和片段。
可以不用先看书再去看剧,因为剧本的改编已经尽量将这个故事变得好理解了,但这部剧让我对太宰治的生平更添了一丝兴趣,尤其是看完他和川端吵架的片段之后。
·
全场可能比较失望的部分只有第一次去喝电气白兰地的时候唱的那段《心之王者,神之宠儿》,不知道是不是耳返/地返的问题有一点卡不上节奏。
叶藏和「抹布」恒子小姐看星星的那段,白的低音有一些下不去,其他唱段完成的都很好,出乎意料!
比较喜欢的片段是叶藏被女佣带去小树林的唱段、对着台阶之上的父亲倾诉的唱段、初到东京的时候面对完全不一样的花花世界、叶藏发现自己只是虚构的人物和太宰治对抗的唱段、还有遇到纯洁的恒子时两人的对唱……
(《东京百景》、《台阶之上》、《酒神独酌》等等等等!)
词曲的完成度都很高,野角出品值得信任!
舞美设计和道具上的运用都很流畅,原本会以为擅长于巨型装置的LeslieTravers(莱斯利·特拉弗斯)设计出来的场景我不一定会喜欢,但当代表着「父」的面具第一次垂下,坐在前排的我只感觉到震撼!
还有叶藏坐着火车去东京的那个片段真的是我特别喜欢的舞台轨道运用方式!
·
「我们认识的叶藏,又直爽又乖巧,要是不那么喝酒的话,不,即使是喝酒……也还是个像神一样的好孩子呢。」
这是《人间失格》后记里的最后一句话,在看完叶藏荒诞不经的一生之后,再回头看其他人对「大庭叶藏」的判断完全不同,挺唏嘘的。
太宰治和大庭叶藏,一体两面,但「人的复杂」不能被简单的一两个词语定义。
·
20230210《人间失格》福州·海峡文化艺术中心
叶藏-白举纲|太宰治-刘令飞|堀木-亚森|祝子-李炜铃|恒子-徐梦1回复2赞 - Lv4剧中人物,两两之间三三之间都有着复杂的人际情感纠葛,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让人不由得想起个人的一些经历。男主兄弟分别代表了一种极端,而古董商可能代表了某种中间状态,或是另一个极端,受限于理解能力,我不能很好的评价古董商和女主这两个人物,也许后续随着时间推进能进一步分析。不过看何冰老师的采访,古董商应该是在情感之外拉长了不同时间轴下关于人性的叩问,抉择与代价,每时每刻都在上演,都在折磨或成全着每个人。散场后mmmmmLv42023-05-30
从演员角度来说,台上的演员实际都很专业的完成了话剧表演过程,何冰老师的台词功力让人意犹未尽,实话实说,虽然男主没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我更希望是何老师演男主。舞台表演的失误还是有的,何老师我印象中至少有一次台词错误,现场找补。女主在一句台词时用力挥手不小心碰到了唱片机的喇叭,整个唱片机大幅度反复摇晃,产生了一种类似橡胶制品的质感,让人忍不住笑了出来。不过整体来说还是可以的。
布景方面,因为在山顶,没法欣赏到全貌,整体还是比较用心的,如果有改进点,我觉得可以用一些布景挡住上台口,因为演员待上场时我能清晰的看到一个黑影,心里就有了预期,这样的话就没有人物突然登场的突兀感/惊喜感了,这个建议改进。
下面来到这篇文章的正题,我对话剧本身剧情的细节的一些感悟。兄弟俩分别代表了两种比较极端的选择,看似在赡养老人方面,但也可以推广到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选择。从不同角度看兄弟两人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但从普通观众的角度,大家肯定同情弟弟多一些,也觉得弟弟正义一些,当然我也是这样。这个心理现象也同剧中的人物选择相同,人们在并没有利益驱动的时候,更愿意用高标准的道德去约束别人,去歌颂“正义”。但事到临头,我们也未必能比哥哥做的更好。双方互补谅解,难以调和,因为一旦调和他们过去几十年做的一切就都变成了背在心底里的巨大包袱。哥哥的包袱里装的是自责/冷血,弟弟包袱里装的是虚伪与胆怯。如果双方可以放下这重重的包袱,放过对方也是放过自己,但双方就想系了死扣的鞋带,越嘞越紧,难以松动(中间几次几乎和解,但被古董商岔开了)。当然这只是一个角度方向,包括那个全剧中反复提到,活在记忆力的父亲,我倾向于他也是一个兄弟两人的结合体,既冷血自私又胆小恐惧。也许兄弟就是一个人的一体两面,在这舞台上交锋,战斗。
以上仅仅是对剧情一个小角度的解读,实际上剧里可解读的方向和角度太多太多,我下面说一说让人联想起自己生活中的哪些细节。古董商对喜欢的东西可以直白的去探讨,不论自己的寿命什么时候到尽头,及时行乐。弟弟从22岁一直到现在50岁,中间还是有多次机会可以去寻找自己的梦想,却还是不能勇敢的迈出那一步,只能在年龄更大时空空悲切。失去理智的哥哥被戳到了自己最痛处的地方,离场的时候连母亲的晚礼服都扔掉了,我相信他当时心理最真实的感受就是前文反复强调的恐惧,他越是自我辩解,越说自己不在意什么,他心里最恐惧的也就是什么,他害怕看见凄惨的弟弟就被自己的良心拷问。女主一直在等待那个19岁时见到的男主回来,迟迟不肯认清现实,停留在那个被自己和男主编织的梦里,每每梦醒就用酒精麻醉。。。。等等等等,角度很多。
瑕疵部分,整个剧本还是之前译制本或者是年代本的问题,我们没有经历大萧条和二战,我们不是美国人,无法真正感同身受,很多俏皮话和小桥段我相信原著作者都很接地气的编辑,翻译人员很努力的本地化,但还是遗漏了很多信息。后半程的古董商反复出现的打断言辞和立场有点看不懂,也许需要更高鉴赏力才行,但我觉得就是有点故弄玄虚了。有些人可能会说剧情冗长而又无趣,无聊的地方费了太多时间和笔墨,但我觉得如果代入到戏中,都能找到那股情绪流,更好的认清每个人的立场/背景/想法,在这些反复对飚的台词中体会点点用意,这感觉一点都不无聊,反而非常舒适,可能这也正是话剧魅力的所在。
第一次在豆瓣写影评,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了,昨天看完演出,跟两个小伙伴返程越聊越兴奋,直接驱车撸串,聊了很多剧情感悟和真实人生。那么今晚,真是不虚此行啊!回复2赞 - Lv4哭哭笑笑的渡过了两个多小时,演员谢幕的时候,还没回过神。小傲娇Lv42023-05-25
《暗恋》还是好懂的,或许每个人都曾幻想过,如果20年后30年后,我们再和当年的那个TA重逢会是怎样的场景。最美的爱情最耐人寻味之处往往正是由于它没有结果。但是《桃花源》就很难懂了,看似无厘头的表演,看到最后我才笑出了眼泪。是啊,袁老板和春花到底是在一起了,但是,看看他们鸡飞狗跳的家吧。
那个寻找刘子冀的女子,到底谁是刘子冀?以为悬念终会解开,但看到最后也没有找到刘子冀。我想这个女子所寻找的,便是我们常说的“真爱”吧!我们都执着的寻找着一个影子,只因TA的一句话一个表情,只因彼此之间相处时那些片段和那些微妙的感觉,然后我们的心理防线轰然倒塌,爱情重组了我们大脑。
而我认为,真爱和爱情是两回事。人的一生爱情可能会光顾几次,而真爱,可能终一生都未必可得。
爱情,是晕眩、是沉迷、是傻是痴是癫是狂,爱情总是在某一刻突如其来,我们一下子失去了所有抵抗。当我们获得爱情的时候,就像一下子进入了桃花源,整个世界都阳光明媚鸟语花香;而当爱情最终失去的时候,那种心如刀割痛不欲生是人生最大的痛苦与折磨。到最后,时间淡化了一切,伤口结了疤,但是我们无法忘记也不愿忘记,可能有些人仍然在终其一生寻找着相似的影子。
而真爱,是陪伴、是忍耐、是扶持,是漫长的光阴编制起来的一张安全网,它不会让人痛不欲生,它只是一边慢慢消磨着我们一边又默默滋养着我们。或许直到垂垂暮年,我们才会知道真爱自己的人是谁,自己真爱的人是谁。
江滨柳和云之遥的错过,是时代的悲剧,“在那个大时代中,个人是很小的”。然而,在通讯工具如此发达的今天,相爱的人们依然在上演着各种各样的错过,因为“在这个小时代中,个人就更小了”。世界越来越复杂,时间的概念越来越快,茫茫人海中的两个人错过一时往往就错过了一世。过了这一刻,我们都已不在原地;过了这一刻,我们就再也回不去。有些遗憾是一辈子的心痛,但这遗憾往往也保留了爱情悬在空中那最美丽的样子,那美丽让人不忍回首,多回望一眼便会痛彻心扉。
之所以人们向往桃花源,是因为它是人们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真实世界的本来面目太过残酷,它就是武陵那样:鸟不鸣花也不香有个总也打不开的瓶子和总也捕不到的大鱼。所以老陶到了桃花源,感到“豁然开朗”!那两幕戏让我开怀大笑,桃花源的人们每天穿着白袍拿着捕虫网捉受伤的蝴蝶并送它们回家,像个精神病院。但是在那样的世界里,没有痛苦也没有悲伤“时间很愉悦地过去了”。可是我们终究要回到现实,终究要面对一塌糊涂鸡飞狗跳的一切,然后作为一个小人物拿着没有下文的剧本心惊胆颤地演下去。
最让我感动的是,时隔40年后江滨柳问的那句:这些年,你有没有想起过我?
面对最爱的人,一生所求仅仅是希望对方还记得自己,还会时不时默默想起自己。多么苍凉,多么悲怆。云之遥说:我给你写过很多信,我一直等你,但是再等下去,就老了。云之遥走了,江滨柳拼命压抑哭泣还是低声呜咽出来……
就这样,落幕了。
这些年,你有没有想起过我?以后的那些年,你会不会想起我?
美好的往昔只需要在心里怀念,不去惊动。
而现实的一切仍需要细细收拾,慢慢品尝。回复赞 - Lv3若要叹人生如戏,想必会是一出像《暗恋桃花源》一般的“戏中戏”。蔷薇花开Lv32023-05-25
你是否也有过那样一个难以忘怀的夏天?在茫茫人海中遇到那个让你相见恨晚的人,那时候你们可以在月色下荡着秋千,无话不谈,仿佛整个世界的糖都比不上你心中那一刻的甜蜜。然而这样的幸福却是如此短暂。迫于一些让人无奈的现实,刚刚到来的幸福不幸夭折,激情的电流戛然而止,生活又转向另一种平静。
或者你是否曾经向往并努力追求一种看似更美好的生活?在通过一些不正当手段达到目的之后,发现得到的一切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美好,而曾经拥有的“桃花源”却再也回不去了。
再比如,你记忆中可曾有过类似于“刘子骥”那样的人?他不一定和你一起去过“南阳街”,也不一定和你一起吃过“酸辣面”,甚至他只是他自己的“刘子骥”,在他眼里你是你,他是他,根本没有“你们”,更别说当初许下“约定在这儿说清楚”的诺言。
没错,整场戏看下来,我已经数不清自己笑了几次,但仔细想想,《暗恋桃花源》与其说是一部喜剧,倒不如用闹剧来形容更加恰当。而作为戏中戏的《暗恋》和《桃花源》,前者想必没有人会认为是一出喜剧,在我看来,看似搞笑的《桃花源》从其表现的内容来看则同样也是一部悲剧。至于贯穿整部剧的那个在舞台上蹦蹦跳跳,甚至有点不正常的女人所演绎的这个“寻找刘子骥”的故事则更是为这部剧阐明了主旨,奠定了基调。
毋庸置疑,这部戏的看点不仅仅在于内容,更有甚者把这部戏的成功统统归结于构思的巧妙。而在我眼里,任何脱离了内容的形式都是一纸空谈,毫无价值和意义。《暗恋桃花源》之所以会被奉为经典,原因的确有很多。若要我举出几个,我想大致有三点。其一,这与这部戏首演的时间有着不小的关系。在我还未出生的1986年,这样一部史无前例的舞台剧对于当时台湾人的意义或许可以被那个特殊的年代放大到远远超过一部文艺作品所能达到的极限。虽然我没法感同身受地体会这一切,但我肯定这部戏的编导赖声川已经把他所要表达的东西无失真地传达到了那一批特殊的观众心中。其二,让两部舞台剧同时展现在同一个舞台上也堪称为一个大胆的创举。一部是让人置身其中,引人追思的《暗恋》,一部是肆无忌惮地恶搞,不顾形象搞笑的《桃花源》。一幕幕场景轮换带来的视觉与情感上的冲击,以及后来两部剧在舞台上直接的交锋无疑是《暗恋桃花源》能维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源泉之一。其三,不得不说说的是《暗恋》、《桃花源》和《暗恋桃花源》的剧情。由于在前两个方面这部戏确实太出彩、太成功,以至于许多人都容易忽略其剧情本身所表达的东西。简单的说,整部剧由三个与爱情有关的故事组成,其中一个串联起了另外两个,使一个大舞台和两个“小舞台”浑然为一个整体。《暗恋》讲述的凄美爱情应该能勾起不少经历过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人的回忆。而《桃花源》则更容易让人对家庭伦理道德产生思考。至于那个寻找“刘子骥”的疯女人,必定也会引起许多有过类似情结人的共鸣。
其实,若是单单这三点就能概括这部戏,那它也不至于那么经久不衰,而是早就被如今挑剔的信息化时代所淘汰了。我并没有想把《暗恋桃花源》捧上天的意思,但有些东西之所以能被奉为经典,必定是有着具有强劲说服力的原因的,我辩抑或不辩它依然如是。
如果你有过那样一个美好的夏天,几十年后,当命运的时钟又转回到原点,那句“这些年,你有没有想过我?”想必也会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纵使还有半点期许得到肯定的回答,但你知道无论回答是什么都影响不了已经尘封多年的回忆。
如果你追随过让你失望的“美好生活”,咽下了自己酿造的苦果,请不要就此忘记。学着从中吸取教训,切勿好高骛远,好好珍惜眼前的生活,即使它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美好。
如果你还在寻找你的“刘子骥”,还在记挂着“南阳街”,回味着“酸辣面”,甚至坚守着某句诺言,那也千万不要像剧中那个游走在悲喜之间的女人一样。最好静下心来想想,谁才是真正属于你的“刘子骥”。或许他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在人生的舞台上,你我都如同那个精神恍惚的女人,寻找着心中的“刘子骥”。
穿梭往来于一幕幕悲喜之间,有时候,我们也像江滨柳,几十年的等待换来病榻前那一捧惋惜缘分作弄的十指相拥;有时候,我们就像云之凡,在现实和命运的牵引下绕了一圈回到原地,却发现已是沧海桑田,就连唯一留存的点滴回忆也泛起黄斑;有时候,我们就像老陶,往往在山穷水尽之时,才会等来柳暗花明,偶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还有时候,我们就像春花和袁老板,一心想寻找理想中看似美好的桃花源,殊不知那一切当它成真之后都仅仅只是一场幻梦。
谁都曾经暗恋过心中的“桃花源”!我猜想这应该是一条永恒的定律。之所以它能一直成立,个中缘由,也许只能用陶潜先生对他心目中“桃花源”的描述来解答——只一句“不足为外人道也”便道尽玄机。3回复7赞 - Lv4最初你认为这定是出悲剧,可是频出的笑料让你转念一想也许它会是一出喜剧,无论如何,闹哄哄的舞台看起来,更像是一场闹剧,然而帷幕落下的一瞬,你吃惊地察觉,这又实在太像一出真真正正的人间正剧。南游女Lv42023-05-22
我说的是台湾“表演工作坊”的戏剧——《暗恋桃花源》。上个世纪80年代,它首次被搬上舞台,即引发轰动。在此之前,观众们很难想象会有这样一出戏剧,能将如此多相互颠覆的观感杂糅而不紊乱地传递自己,它让人笑中带泪,悲中生喜,荒诞中有彻骨的清醒,解构中有难得的糊涂,命理跌宕缩于方寸间的舞台,人生为何注定荒凉?
不知道是剧场负责人无心之过还是有意“疏忽”,总之两个剧组的排演撞车了。一个是倾注了导演生命经历的《暗恋》,一个是后现代无厘头形式的《桃花源》,一个是包装在颠沛流离的爱情故事中,有关大时代小人物命运的严肃探讨,一个则全然是仅借传统之壳,毫无常规的肆意恶搞,再加上一个胡言乱语的女子,这整出戏将怎么保证不跳,而顺利演进呢?
两个剧组争夺剧场时空的情节,被忽略于各自所排演的剧目当中,我们不由自主地将注意力聚焦于各自叙事,因为观众大体需要的是“典型”戏剧表演而非琐碎细节,因此尽管舞台上轮替地演出毫不相干的悲喜剧,我们的情绪在跳跃之间仍然不觉破碎与无趣,甚至有一种非连贯性的新奇。然而渐渐地,这两个无论从立意、形式还是情节都平行不相交的剧目,却被某种形式神奇地联系在一起:同一个舞台上的表演,台词竟然可以毫无缝隙地衔接,简直就像要衍生出一个崭新的故事。而那个跌跌撞撞的神经质少女,在舞台上出现又消失,不时将刚刚酝酿的观众情绪再次拉回另一个时空,一个可以被称作整部戏中“现实”的时空,在这个时空里,导演、剧组、演员在为所饰演的“戏中戏”而发生着一切“现实”的言行……“入戏”、“出戏”就这样自然随性地跳跃着,很难让人察觉到自己最初渴望看到“一以贯之的矛盾”的戏剧经验,早已然“放轻松”,被带入这梦幻般的桃花源里,心生暗恋。
一段相逢在偌大的上海,却失落在小小台北的恋情,一株从画布里“逃”出就再也回不去的桃(陶)树,一个比剧中人物还要“虚幻”的“现实”中的刘子骥,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充满层次与张力的《暗恋桃花源》,剧情的推进暗含无处不在的隐喻,把人生的悲情洒落在每一处即将愈合的伤口,这出让人感官无法休息的热闹非凡的大戏,最后却会让人安静地只听见心底的呼吸。
无论是悲还是喜,无论是山穷水尽还是柳暗花明,管你滨柳拂云,桃(陶)花梦远,最后繁华落处,“只留得白茫茫大地好干净”。在陶渊明笔下,南阳刘子骥,寻桃花源不得而病终,从此再无问津者;在舞台上,那个胡言乱语的女人苦苦寻找“刘子骥”,最后只看见漫天落英缤纷;而现实里,每个人心中所期待的“桃源”,终究多是等待戈多般的苍凉无续……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诚然。
PS.我看的是台湾1999版,再次为剧中演员喝彩!回复赞 - 认证今天的考试题目是暗恋桃花源的观后感,但是老实说,我真心想说的话,实在这篇文章里。老实说,做一个中文系的学生是多么的可悲和无聊,考试的时候为了得到一点可怜的分数,而必须去赞美一个自己完全不喜欢的作品。贰叁叁脱口秀认证2023-05-22
首先我深刻的反思,是不是我的文学修养是有问题的,虽然不敢说,自己有多好的鉴定能力,但是作为个中文系的学生,并且有认真学习,自小也热爱文学,我认为鉴定和欣赏水平虽然不是极好,但是应该还算是可以,对于欣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英美小说,我还是可以的,所以我不得不说,我认为自己的鉴赏能力是允许我对这部剧发一下牢骚的。
首先,这部剧就首演来讲,可能确实是新颖,采用了一种剧中剧的形式,但是,但是由于之前看英美文学有点多,老实说我一点都没有觉得这个手法有什么新颖的,不就是抄袭了一下西方新的文学理论,运用到戏剧当中来。
接着就是我最不能接受的是,就是用戏剧来实现文艺理论,我个人死板的认为,戏剧就是用来娱乐大众的,古典的戏剧才是戏剧,而现代的戏剧,开始使用一种奇怪的手段,来展示文学理论,这样的形式,让我深切的感受到了,戏剧看是走入一种神坛,我觉得戏剧开始越来越脱离人们,一种消亡感产生。所以老实说我觉的等待戈多也是非常无聊的,事实上也是如此。
关于暗恋的故事,还有桃花源的故事,我一点也不觉得悲伤,当然也不觉得好笑。
桃花源,人物的喧闹,让人分外的厌烦,暗恋的情感,让人觉得很不真实,或许我的感觉很好的对应了导演的要求吧。琼瑶式的对白,肢体语言,违和的加上上海昆明等地名,忽然件明白了,台湾和大陆真的存在着疏离感。
寻找,寻找,是这部剧的主题,那么这部剧的归宿有时在哪里。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那导演,要寻找的是什么,或许暗恋的导演,就是赖声川的一部分,想要找到失落的大陆,但是又对大陆产生了怀疑,于是桃花源就被恶搞一样的结构了,但实即使如此桃花源还是失落的桃花源。回复赞 - Lv3赖声川的《暗恋桃花源》果真名不虚传,是我迄今看过的先锋剧中最有感触的。当然这也归功于黄磊和孙莉动人心弦的表演,何炅,杨乐乐等人令人发噱的表现。也或许是因为这出戏能留给不同的人不同的遐想与思考。奇迹Lv32023-05-21
这是有新鲜结构的故事,讲述两个剧团在同一个场地排练。一个排《暗恋》,讲述一对一别多年的恋人暮年相会,令人唏嘘;一个排《桃花源》,讲述一个武陵的渔夫,逃避偷情的妻子及妻子的情人,寻访桃花源又回到现实中的故事。排演时有一个不知从何而来的女子,到处寻找一个叫刘子骥的男人。三条线索,每一条都自成一个故事,一个普通的故事,放在一起时,却成了《暗恋桃花源》。
寻
在两个剧团如火如荼的排演中游走的一个陌生女人,寻找那个曾在南阳街一起吃面的刘子骥,那样陌生得不知来处,那样近乎疯癫地追寻爱情,叫人想起《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可她找的真是爱情么?是,或许也不全是。她找的是南阳刘子骥,《桃花源记》中毕生寻访桃源而不得,自他之后无人问津的南阳刘子骥。
顿时幡然醒悟——那个女人如同幽灵般不断地飘荡在两个剧团之间,只是要不断地提点出那些寻找。
《暗恋》中江冰柳对云之凡多年的寻找,先是精神上的,后是行动上的。
《桃花源》中老陶对于幸福的寻找,先是逃避忘却,后是主动回首。
他们似乎都曾找到了,却又很快地失却了,像刹那弹指老的红颜,像转瞬已不在的青春。曾经拥有,更显悲凉。
他们外在似乎是寻找具体的人和事,其实却都是寻着一个梦,只有幸福没有悲伤,如同桃花源的一个梦。这才契合这出剧的主题——暗恋桃花源。
全剧的最后,陌生女人洒落了一地的花瓣——他们最终抓到的都只是已然飘落的桃花瓣,却早已不见了桃源。
梦
印象最深刻的台词是《暗恋》那半部戏中的,场景在刚结束抗战的上海,遥对着几十年前的月亮,氤氲美丽。云之凡和江冰柳一起荡秋千,云说:“看那水中的灯,好像……”江接口道:“好像梦中的景象……”
印象最深刻的场景亦是《暗恋》中,暮年的江从病床上站起来,走进他的回忆里,和云一起荡着秋千,却不断听到妻子江太太的话,他似乎一生都如同这个场景一般,做着过去的梦,过着现实的生活,在过去和现在,梦与现实的边缘徘徊。
《暗恋》的梦是过去。
《桃花源》中的老陶其实也一直在做梦。离开武陵前明知妻子春花和袁老板的情事,却自欺欺人,不断回避,即使两人已很明确地暗示他去死,他仍是抱着打大鱼的心情出门。到了桃源,见到了梦一般的地方,即使桃源中人不断告诫他不要回去,他仍是坚持要回去把妻子甚至把妻子的情人接到桃源去,过上幸福的生活。
《桃花源》的梦是未来。
现实是——这只是两个剧团排演的剧,不必当真,只有那个陌生的女人,在找寻那个刘子骥的梦。那是现在。
忘
“忘”是三个梦的关键词。
《暗恋》第一幕的时候,在上海,江冰柳便说,忘不掉战争,忘不了东北,如同忘不了与云之凡的相遇。——他果真牢牢地记了一生。
《桃花源》第二幕的时候,老陶去找桃源,叹息:“什么春花,忘了忘了!什么袁老板,忘了忘了!”——可是他最后却忘不了,硬是抛下了桃源回到残破的现实中去。
陌生女人,拉着人就问——刘子骥到底怎么了,难道他忘了吗?那年在南阳街,陪他吃了一年的酸辣面。——或许刘子骥是忘了,她却刻骨铭心。
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过去的美好,忘不了未来的梦想,忘不了现实的追寻。人总是这样子,越是下定决心想忘掉的事,往往是忘不掉的。
悲
有朋友说《暗恋》是悲剧,《桃花源》是闹剧,他们喜欢悲剧多过闹剧。我听到这话时有一种失落。——这低估了《桃花源》。
其实赖声川应该考虑到了很多人的低估,所以硬是在剧中让《暗恋》的导演批评《桃花源》说——你们排的叫什么喜剧,我看着只想哭。
有一网友说的不错:《暗恋》是历史,《桃花源》是寓言。
鲁迅更说的在理: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喜剧是把人生的荒诞展现给人看。喜剧其实是更大的悲剧。
《暗恋》的悲在于现实的残酷——现实的大环境使得恋人分离;阔别多年重新相会,各自已成家,岁月无法倒流,只能错着,继续向前走。
《桃花源》的悲却是人性和命运的残酷——老陶在武陵时,妻子偷情,他成了情感上多余的人;于是他寻访桃源。可是在桃源,相貌酷似他妻子春花及其情人袁老板的人仍是在一起,他本就是多余的人;所以他即使过得无忧无虑可以说比较幸福,仍是心有所憾,坚持要回去。回到武陵,纵然妻子早已改嫁袁老板且生活并不和睦幸福,他却仍无法插入这一对天天相互吵骂的人,他仍是多余。他从头至尾,逃避过,努力过,离开过,回来过,却到哪里都无法真的幸福舒心。所以他站在破布前回首的那个侧影,孤寂凄凉,深憾人心。
这就是人生。
外在,《暗恋》是悲剧,观众凝神屏息,黄磊的表演引人落泪;《桃花源》是喜剧,观众纵声大笑,何炅叫人捧腹。
两出剧同时排演,时而争吵,时而谦让,不断相互干扰,如同悲喜错杂的人生。
纪伯伦有本册子叫《泪珠与欢笑》,那是爱的感觉,亦是人生吧。回复赞